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仲新成老师:浅论议题式教学

仲新成老师:浅论议题式教学

2019年01月10日 17:34:15 访问量:5883


    2018年11月18日,从红色革命老区兴县踏上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之都——北京,参加吕梁市高中教育振兴计划—-2018年学科名师跟岗访学高级研修班北京的培训。参加培训的十六天里,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及核心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呢?此次跟岗访学最大的发现和收获是:采用议题式教学。所谓议题指的是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相关内容标准进行活动化设置的主题设计。主要在教学提示中,采用问题式的表述。议题,它摆脱了具体问题的封闭性、单一性,更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根植于课程知识和现实情境,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价值观念的引领。2019年山西省新课改也将全面铺开,作为一名一线政治教师,怎样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落实新课改实施“议题式”教学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一、转变理论学习与观念

    刚开始我和不少教师一样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因此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新课改背景下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

    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   

    在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和新课改的探索,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会使我们研究视野开阔,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同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学习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拓宽自己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面对新课程对于每个老师来讲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而新课程的任务又重,要想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有从头做起的准备,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其次需要各个老师之间共同研究、讨论,精心设计“议题”,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才能把课改精神落到实处。

   三、设立“议题”,构建活动型课程

    特级教师董晨老师关于“课标·转化·课程”的讲座解读了新课标的四个关键词,即正确的政治方向,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学业质量水平。董老师主要强调了活动型学科课程不是围绕生活中的主题而开展探究活动,而是课内议题活动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围绕议题,组织课内外活动一体化的设计与探究,使学生逐步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明辨是非、端正态度,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背景下,如何设置议题?我们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该何去何从?

    <一> 精心设计、有效备课樊奇导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应该如何有效备课。作为老师,要想上一节好课需要具备一下条件:第一,好课必须有趣。在课堂上,学生喜欢听,乐于参与,积极思考,教师讲的透彻,生动,陶醉其中。老师要有积极的情绪来感染学生,要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第二,好课必须有味。教学中与学生探讨,讲解的问题应该是值得回味的,经得起回味的,这些问题应该是来自社会生活中的,有讨论、思考的价值,有思维深度。通过教学,给学生做人做事方面以启示。第三,好课必须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知识,能力上有了新的积累和提升,或者开始认识或思考不曾认识、思考的问题,这种认识或思维在课后仍然会持续下去,甚至会影响他未来人生。第四,好课必须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构建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的课堂。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而是现实自由思想的天地。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给学生展示,发展才能的机会。第五,好课要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给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引导,体现学科价值,以试题为纽带,通过围绕议题开展的活动推进教学内容。作为老师,要做到有效备课,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确定这节课你要给学生什么。有效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要注意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多层次,多角度。议题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应该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议题要能贯穿教学全过程。有效备课既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单独备课,也离不开教研组教研的合力,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教育资源。认真开展备课,切实提高备课质量。钻研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确定单元的目标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的各课时的教学方案第六,教师备课时要区分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情况,分类、分性制定学习目标,精心预设学生的学习方式,精心策划学习流程。

 <二> 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北大附中香山学校的刘芳名老师依托香山地区附近现有的丰富文化资源,把课程内容与当地的资源很好的结合,做到了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实现了对教材中文化的作用、传播,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等知识的对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丰富、典型、有震撼力的真实的图片、材料,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学生兴趣浓厚,教学鲜活、生动。这给我们启示是要开动脑筋,注重挖掘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多想办法,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地丰富课堂信息,并与教材的理论观点相衔接。同时教师一定要掌控、引导学生围绕内容主题有所选择,不能让过多的信息量冲淡了主题的教学。

 <三> 情境要重视“贴近学生”。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教学任务是“立德树人”,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坚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这“三贴近”中,贴近学生非常重要,不能忽视。特别是贴近学生熟悉的事例、素材,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积极参加讨论,深入剖析、达成共识,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跟岗访学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情境设计的真实性且贴近学生,学生课堂参与度极高。让我印象最深的尤其是北大附中香山学校刘芳老师的课。为香山红色文化博物馆设计宣传海报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踊跃参与、争先恐后的分享各小组的设计的海报。学生因为老师布置的任务,对香山地区的旅游资源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对于这项课堂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课堂目标。

 <四> 善于从试题中找情境。清华附中的李越老师和北大附中的刘芳老师、以及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三位老师都有提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学会利用高考题、平常的考试题,从题中找情境并积累,加以改编,就会是一个不错的背景材料。总之,议题式教学既要关注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关注学生,师生平等;重视团队力量,多方面搜集相关一手资料,形成真材料、真问题、真思考,达成真共识。

四、议题式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裴校长在历次大会上反复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做到?在本次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如下几点:

<一> 精心设计课堂,特别要精心设计好课堂问题。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准备给公开课的,如果这样,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落荒而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每一节课都是公开给学生上的课,我们需要交待的不仅仅是公开课时涌进教室的各路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更重要的是需要交代每天都和我们在一起的学生们,他们才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值得感谢的一个群体。若想实现这样的目标,精心设计课堂就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从重难点知识的确定及突破,从课堂各环节的组织、过渡和推进,从课堂活动的形式、内容和难度,课堂中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精心地做好准备和预设,才能无愧于和我们一起相守的学生们。课堂是学堂,是师生增长知识、健全人格、拓展思维、提升创造力的乐园,是师生同生共长的家园。课堂有一项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会思考、有思想”的“现代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讨论、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质疑、生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教师要注重课堂问题的科学设计,要理性思考设计问题的价值与意义,要通过创造性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助力师生的健康、持续、智慧成长。

设计课堂问题要注重“十二性”

   1)目标性。以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整合教材,将问题设计成基于掌握学科知识的问题、基于理解学科知识的问题,基于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联系的问题,利于探究的问题,引导体验感悟的问题。问题设计的目标性越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越好。

   2)情景性。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尽可能地使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联系在一起。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即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同时,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其次,问题情境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即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创设实验性问题情景,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再次,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还应注意鼓励学生“敢问”和“善问”。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读取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总结提升。创设问题情境,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趣味性。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学科问题。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精力的集中、精神的兴奋、探究的欲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愉快成长。

   4)环节性。教师的问题设计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既要有主问题的设计,又要有解决问题时的追问,并且提问要有层次和梯度,既有预设的问题,也有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在感知阶段,宜设计引发性问题,目的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把握学习重点;在局部分析阶段,宜设计疏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攻破学习难点;在整体综合阶段,宜设计概括性问题,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获得理性认识;在复习、练习阶段,宜设计检查性问题,以查漏补缺,巩固提高。问题设计的环节性越突出,课堂的结构就越清晰,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就越明晰,课堂教学的效果可能就会越好。

   5)针对性。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既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又要调研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难点处、盲点处、交叉处、拐点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加强针对性思考,一是要思考如何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二是要思考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两个针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趣味设计、科学设计,才能凸显问题的功能,以问题带动发展,有效提升课堂质量。  

   6)应用性。设计课堂问题,要注重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有利于拉近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设计的问题,如果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就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强化学以致用,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科学性。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课堂上要讲究节奏,强弱、快慢、张弛都要有“度”,一节课分为多少个组块,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哪些部分是铺垫、引入,哪些部分是核心,哪些部分是引伸或深化,都要在设计时用心考究。“结构决定功能”如果层次不清,讲练都乱了套,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时,其一要重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但也不可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其二,可以“文”与“道”合二为一,亦可分别设计,可以单就课文内容设计,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既要注重问题本身设计的科学性,又始终关注课程育人,要把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与提升道德素质科学有机结合起来。

   8)创造性。设计课堂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问题设计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立体式、合作式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去思索、去创造。设计创造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斗志,激发探究的欲望,激活思维的灵性,激起思想的火花,提升创新素养,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9)挑战性。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是学生的真问题,不是假问题。要形成问题链条,呈螺旋式上升的问题,而不是平铺直叙的问题,问题要有高潮,要有挑战性效果。课堂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攀登精神,不能以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的简单问题回答课本。问题要有梯度: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发展。问题要有密度:一节课问题的多少量要适中,全课无问和满堂皆问都是不科学的。此外还要注意问题的跨度、深度等。设计的问题有挑战性,就能激发出对问题的不懈追求,培育勇敢的精神、不畏困难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就能激发潜能、爆发力量、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促进学生在挑战中成长壮大!

   10)启发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要侧重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于走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11)生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更要关注来自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教会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学生提问中,对有独到创见的学生,予于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予于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提出希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问题,不断鼓励质疑,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培养质疑生问的习惯,促进其思维的纵深延展、立体开发、智慧提升、创造力发展。

   12)自主性。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要努力促进学生自然发展、自己发展、自由发展、自主发展。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让问题之球不断在学生中传递,形成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潮。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几个学生问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问,互动性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要善于通过情景设置、问题驱动、友谊比赛、合作进取、智慧撞击,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助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

    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有效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上,使每个学生在有疑、质疑、生疑、释疑、解疑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二> 课堂教学给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的课堂上的独裁时代早就应该终结了,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给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不断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而不是将课堂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总是认为如果没有我们的参与,课堂就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只有学会和掌握课堂上放手的智慧,学生才能有真正腾飞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是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积极有趣、有效的课堂讨论方式,有利于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合作探索、积极进取的意识。目前,能否有趣、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已成为判断一堂课是否能够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广大教师的重视。课堂讨论浅、泛、虚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因此,探究课堂讨论的原则与方法,有利于我们把握课堂讨论的规律,切实有趣、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

1、课堂讨论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课堂讨论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的真问题。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应该围绕接近目标、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服务。

(2). 主体性原则。课堂讨论始终是师生双边关系的结合。课堂讨论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环境、精准服务。

(3). 激励性原则。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探究与发表见解的积极性。要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在共同的合作交流、激情讨论中取得问题的圆满解决。

(4). 敏锐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中除了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问题之外,还有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点、盲点、拐点、交叉点,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生成的问题,推动思维的灵活迁移,促进课堂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培育学生多样化思维的能力。

2、课堂讨论的方法

(1).反问法:学生提问后,反问其他同学,激发思维的欲望。

(2).讨论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分组讨论一下吧。”发扬集体的智慧,提升小组的凝聚力。

(3).追问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设计逻辑推理的问题继续追问,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4).暗示法:“你非常聪明”,“回答很好”,“你还有别的想法吗?”继续发问,提升思维的热度,培育思维的灵性。

(5).补充法:“刚才三个小组进行了分享,思考的方式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大家还是否有补充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做法?”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发散。

(6).评价法:小组汇报了的讨论成果后,让学生作评价给予量化打分,并说明打分的理由,提升思维的严谨性,提高评价的能力,强化公平意识。

(7).将错就错法:对于学生发言中的错误,教师装糊涂先不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8).质疑法:“他说的理由充分吗?哪位同学有想法,并阐述你的思考。”培育学生善于思考、深度思维的习惯。

(9).举例法:“请举出几个实例,证明他刚才的说法。”进一步激活思维的空间。

(10).向邻居请教法: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优势,不同的基础,同桌交换一下意见,目的是为了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1).破绽法:教师故意犯个错误,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2).特殊法:“这类问题,大多用这个思维方法就能解决,有什么例外的情况吗?”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防止思维的单一性。

(13).反证法:“这个问题从正面难以说清它错误的理由,我们不妨从反例来证明它是错误的,请打大家再讨论。”注重思维的双向思考。

(14).补充法:“我只想到一种方法,谁还能想到其它方法?”努力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15).辩论法:“这两小组的想法都有各自的理由,我们让双方辩论一下吧,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做裁判。”

(16).表达法:“请互相讨论一下,怎样表示更严谨、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提升小组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17).理论法:“请运用你所学过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或结论。”提高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一题多解法:“此题除了这种方法外,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我们再进一步探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练习,后小组对话交流,最后组织小组分享交流,以有效促进在练习中实现质的升华。

(19).辨析法:“前面两位同学的回答不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用以提升辨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0).联想法:“这个概念和以前哪个概念有相似之处?相似点在哪?不同点在哪?”

(21).提问法: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结果,下面是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提问的时间,请提出问题,并请同学们主动来解决问题,确实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予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求教法:“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这样可以促进师生相互学习,改善师生关系。

(23).出主意法:优秀的作文是全班的财富,应该让大家来共享,请大家出出主意,如何使这些财富充分地发挥作用,让每一位同学得益,特别请这些财富的创造者出出主意。

(24).比较法:“这次考试中有两篇优秀的作文,大家先通读一下两篇比较一下这两篇作文各自的写作特点与优势,给予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学会欣赏,提倡向身边的优秀者学习。

(25).鼓励法:“我们同学的思想变得很敏锐,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继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让我们的思维撞击出火花。”

(26).询问法:“这里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激发探究兴趣,催生思维能力。

(27).比赛法:“为了推动小组讨论交流引向深入,本学期开始,我们开展小组之间合作讨论的友谊比赛,并进行量化评分,请每个小组精心策划、分工合作,力求有好的表现,每节课结束将表彰两个优秀小组。”激发团队精神,培养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实现在团队中成长。

(28).抽签法:“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链,请八个小组的代表上台来抽签,每个问题链将会被两个小组抽到,各小组分工合作,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体攻关,最后进行小组间的分享。”

(29).抛球法:教师将问题之球抛给学生,不要让问题之球在师生间一对一传递,而应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让问题生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让讨论不断撞出灵感。

(30).团队法:合作讨论只对团队评价,不对个人评价,不搞个人英雄,走向大众英雄。不搞全班讨论,注重小组讨论,推动全班优秀思考方法的分享。展示小组成果时,是一个集体的展示,小组成员都站起来或都上讲台去展示。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教育。

<> 重视课堂语言的魅力。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上课精神饱满,面含微笑,语调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学生们总能兴致勃勃地听讲,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快地领会并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当然,不容回避的是,我们也曾看到,有的老师走上讲台一开口,声音细小,苍白无力,学生就皱起眉头,低头瞌睡,下课铃声响,学生们依然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探寻知识的眼神也会黯淡下来,久而久之,对这位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也日渐失去兴趣,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语言是一个“变量”,可以变大,可以变小;可以变多,可以变少;可以变强,可以变弱;可以变软,可以变硬。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每一位教育同仁用心去思考、去积累、去实践、去升华,让语言充满吸引力、感染力、鼓动力,唤醒孩子梦想,激发其对生命理想地追求。表达出现的问题,是直观可见的,但却是由不可见的思维导致的。一位教师的语言思维与其教育理念、情感、视角、艺术、智慧紧密相连,更与其价值追求、人文底蕴、性格特点、精神修养、专业能力息息相关。

把握课堂语言“六有”,把课堂带入人性、温情、雅趣、享受的佳境。

    有理念。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尊重是前提,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包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不完美。平等对待、高度关爱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感受到平等的爱。期望每一位同学的进步,对其充满信心,用期盼赏识的眼光与同学交流。开放是现代教育的新特点,要走向师生、生生有效对话,激励碰撞交流。分享是走向开放的重要条件,是优秀思维方法的传播,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好途径。有先进的理念,才会有教育的课堂对话,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有激情。有爱才有情,有深爱才有激情。教育事业是人类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她传播着人类文明,守护着民族精神,为国育才,是无尚的光荣与自豪,教师对教育事业要充满敬畏与热爱,让激情充满在课堂语言里,让激励流淌在课堂中。以情激情,以爱育爱,让激情的爱催生学生的快乐成长。有激情才会有更好的教育,有激情才会传递更多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有温度。教师的语言要温暖,要用温和、柔软、细腻的话语走进孩子的心窝。温暖的语言可以溶解心灵的冰块,温和的声音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亮学生理想的火苗。教师只有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话语才会亲和、甜美,才能传递到同学的心灵深处,才会有感召力、感染力,才会成为黑夜里的明灯,照亮同学们前行的路。

     有节奏。教师要把握语言的节凑、快慢、高低、强弱、大小,决不可一种声调、一种频率、平淡无奇。教师的语言有时需要洪亮、有时需要细微,有时需要响亮、有时需要轻快,有时需要浑厚、有时需要清脆,有时需要豪言壮语、有时需要低声细语。语言的波澜壮阔、高低起伏,才有冲击力,才能助推学生的主动成长。

     有文采。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例如,语文课堂是一门综合艺术,说要明理,诵要动情,演要尽兴,写要遒美,绘景要惟妙惟肖,状物要栩栩如生,塑人要活灵活现,展现意境要境界全出。教师的语言有时需要字酌句斟、丽句清词,有时需要情文并茂、喷珠噀玉。语句的优美,带来心境的快乐,带给学生的享受,激发成长的兴趣,让同学们诗意地生长。

     有智慧。诚实的语言让人感受你的真诚;明智的语言让人感受你的才华;智慧的语言让你在危险中死里逃生。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全面关爱学生,科学研究学生,努力读懂学生。教师要多读一些心理科学、脑科学、思维科学的书,要关注学生的喜爱、性格、基础、特长。如“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既有理论支撑,又会实践探索,师生的对话才会精彩,才会有兴趣,才会激发其追求,推动其成长。

把握课堂语言“六会”,将课堂推向进取、科学、超越、挑战的高地。

     会激励。课堂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组织学生有兴趣快乐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人、环境条件、教学方式是学习的三要素,在这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同人这个关键要素相结合,才会成为现实的学习力,才会发挥各自的效用。因此没有人的积极性,或者人的积极性不高,再好的环境条件、再好的教学方式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学会过程激励、期望激励、目标激励、个体激励、团体激励,创建课堂激励的文化,形成课堂激励场,人人受到鼓舞,各组得到激励,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励同学不断攀登新高峰的勇气。

     会概括。教师是一种高专业性的工作,需要学业的精湛、专业的厚实、学识的广博、思维的严谨、口语的流畅。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干净、精炼、浓缩、准确。教师既要有丰厚的学科专业、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知识,也需要学习思维科学、逻辑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知识,还需要研究语言学、人文学等知识,只有这样,课堂语言才会凝练、精当、科学、完美。杨利伟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说明一位军人较高的语言素养,值得教育者学习。会概括应该成为教师一种基本能力,只有用概括的语言才能抓住要领、击中要害、剖析清楚,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育质量。

     会比喻。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比喻的优点: 生动、形象、易懂 、传送;比喻的缺陷:感性、不准确、有漏洞。逻辑思维的优点:准确、严谨。二者比例的控制显示讲话人的水平。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与逻辑这两翼,让课堂站得更高、飞得更远。

     会推理。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充分运用推理这一思维形式,推理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对特定对象进行反映的基本方式,即概念、判断、推理。思维的基本规律是指思维形式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即用概念组成判断,用判断组成推理的规律。简单的逻辑方法是指,在认识事物的简单性质和关系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形式有关的一些逻辑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去形成明确的概念,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严密的推理,是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法宝,科学的推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思维方式。会推理也将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国育才,应当努力探索之。

     会风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拟定教育性的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幽默风趣是课堂语言的调味剂。教学语言应是具体、形象富有吸引力的,应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力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活泼,娓娓动听,妙趣横生,要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幽默睿智,妙语连珠,在他的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们的笑声,那么课堂就变得有意思,课堂学习就可能演绎成一种趣味性的活动,教育质量也将得到全面提升。

     会评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说:“诺贝尔奖的宗旨是,奖励那些率先提出可以改变其他人思维方式的观念的人。”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教师的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贯穿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主义情怀。让我们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不要简单地对结果进行评价,如:棒、很棒、特别棒、真好、非常好等,均是对结果进行的评价,起不到对行动的引领作用。过程决定结果,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如教师说:“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这种对过程的激励评价就能推动行为的改变,从而为提升教育质量打下重要基础。

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重视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决定教师自身成长、课堂质量、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有立于山巅的实力,才有资格让学生仰望,是一种真诚的仰望,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下的屈服。树立众生学习的观念是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手段,但不仅仅是观念,而是要让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如同饥渴一般的本能。我们要向书本学习要向同行学习(本次访学听了周立艳、王振环、王忠跃、侯家锋、安文娟、李慧敏等六位中年教师的课,还有阮萧、李越、王菁菁、刘芳名、陆梅等五位青年老师的课,回到学校后又听了王阿庆老师的数学课、康小艳老师的历史课,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要向专家和学者学习(樊奇、钱志亮、董晨、陈飞星、曾军良、李长青,特别是中法实验学校的李慧敏老师自己一人到北京科大附属中学听董晨老师的讲座,很令我感动);要向学生学习要向社会学习更要向这个伟大的时代学习,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引道道清泉,聚座座富矿,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使自身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教师要大量阅读、潜心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成为一个思维活泼、语言丰富、专业厚实的教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编辑:康亚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省兴县友兰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晋ICP备1801180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