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书香友兰】康意老师:《中国教育名家思想》读书心得

【书香友兰】康意老师:《中国教育名家思想》读书心得

2022年03月17日 22:44:22 访问量:1003


 YINYAN

引言



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引导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校在寒假期间组织开展“专业阅读,专业成长”主题读书活动。活动期间,老师们通过阅读佐藤学、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余文森等中外教育家、课改专家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著作,不断反思课堂和自身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开设【书香友兰】专栏,将老师们的学习心得分享到平台, 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指正,更希望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升!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虽饱经沧桑而绵延不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历代著名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思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次步入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仅仅阅读国外教育名家的著作略显单一,对此,我们应将视线转移到中国,学习和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反思当前的教育理念、展望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是每位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另外,尊师重教,兴学育才,是中华民族最为悠久的传统,为了能让这种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当今社会的教师必须学习中国历史上各个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将其精神内涵传之后世。笔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深知怀古鉴今、以史为镜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历代教育思想主要内涵,既可以为自身教育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又能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接下来,就《中国教育名家思想》的阅读内容,笔者谈谈读书中的心得和体会。


一、东周:孔子教育思想


提起孔子,可谓妇孺皆知,这不仅因为他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是,孔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国学大师梁漱溟评论云:“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


孔子出身于东周春秋晚期的鲁国,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各个诸侯国常常互相拼杀、抢夺地盘,另一方面,由世亲世禄所垄断的贵族文化教育逐渐向民间开放,即为“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思想必然会带上这个时代的印记。其中,孔子在教育理论中提出的培养德才兼备君子的主张,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孔子看来,尽管西周时期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干练的官吏和带兵的将军,但并不足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孔子从施行“德政仁治”的政治理想出发,主张教育应培养贤能之士,换句话说,国家教育必须培养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德才兼备的君子。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君子”需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第二,要有卓越的治国理政才能。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是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其积极作用在于打破西周世袭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另外,孔子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是否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联想到当今教育,我国正大力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学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以提倡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在通过课堂教学、校外实践等形式培养和激发学生基本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事实上,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其实就是影响一个人思想头脑的隐性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主要目的就是要将“仁”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比如,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只要按照“仁”的原则要求自己,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天下伦理纲常就不致于处于无序状态。再者,孔子还特别强调和突出“仁”在道德规范中的主导地位,他说:“仁”高于勇,在智、仁、勇三德中,仁最为重要。


二、汉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就是接受了董仲舒的观点之后才实施的。事实上,作为西汉社会一位杰出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学是与孔孟之道有所区别的,在董仲舒看来,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单纯以礼乐制度,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不适应已经变化的形势,因此,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与儒学糅合,创造出了新的儒学体系。可以说,在后世三教并存的文化格局中,儒家思想之所以仍然居于主流地位,原因就在于董仲舒极力提倡新儒学的结果。


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比如,他曾向汉武帝奏陈建国方略时,强调儒家教育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即通过发挥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来教化和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其实在当今社会的基础教育中,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育先行,德育为先,只有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才会在生活中更好的成长。另外,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还包括教学原则和方法,比如强勉学习,闻博知明。何谓强勉?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件消耗脑力的事情,若是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这无疑对学习者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如何坚持自身学习的自控能力和学习意志,就成为衡量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尺。如果学习者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努力学习,刻苦专研,这就达到了强勉的境界。当前,高中生要学习各种科目(政史地,理化生),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难免会产生懈怠和厌倦情绪,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给学生讲解一些发挥自控能力的事例,以启迪学生,尽管这一举措在短时间内并不会产生明显效果,但只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坚持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学习自制力便会得到提高。再如,董仲舒还提出“贵一守常,立身致功”的教学原则,他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确立自己的理想,都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而应该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具体到学习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一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若是“心不专一”,学习必定会失败。


总之,董仲舒是一位对汉朝政策,特别是文教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


学习了孔子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之后,我们还应该学习和了解另一位著名学者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元代之后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成为朝鲜李朝和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官学。朱熹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朱熹曾与陆九渊在鹅湖寺进行了激烈的学术辩论和交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教师辩论的佳话,不仅如此,朱熹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还主持修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等学校,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的做出了重要贡献。


笔者在阅读朱熹的教育思想过程中,被他所提倡的教学原则所吸引。朱熹倡导的教学原则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在当今教师的课堂活动中,比如有学思结合、博精结合、知行相须和循序渐进等原则。首先是学思结合,朱熹认为:“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不仅如此,朱熹还一直强调读书与思考的关系,他说:“今后一般人看文字,却只摸得些渣滓,到有深意处”。朱熹将学与思作为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来论述,以此二者的辩证互用构成了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朱熹提出的学思结合原则,应用在当今的教师和学生身上,丝毫不过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采取各种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思考,从而将知识灵活的掌握运用。第二,博精结合。博,意为博学,精,意为专精。朱熹认为,博学是从事任何研究的基础,因此,一个人必须广博地学习,以成就高深专精的学问。事实上,博精结合这一教学原则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需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社会的任何一位教师必须以广博的心态去学习和挑战教育中的新事物,试想,一位教师既不想学习新知识,也不愿尝试改革课堂中的弊病,这无疑阻碍了教师的成长,因此,一名教师要想快速的提升专业素养能力,必须广泛地阅读各种教育书籍,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对其精华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财富。第三,循序渐进。朱熹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和基础提出了在教学中要贯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他说:“事有大小, 事无大小, 故教人有序, 不可躐等。”又说:“君子教人有序, 先传以小者易者, 后传以远者大者。”关于这一点, 朱熹首先便在他的“小学”、“大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来。还说:“学不可躐等, 不可草率, 徒费心力。须依次序, 如法理会, 一经通熟, 他书亦易看。” 总之,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和方法进行教学, 切不可脱离实际,追求“欲速之功”, 而应严格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


四、王阳明教育思想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是明朝中后期, 这不仅是一个我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的时代,同时亦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面对混乱的社会局面,王阳明认为,政治、经济的衰败是由于社会道德的沦丧, 所以必须对民众加强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为此, 他建立起“致良知”的心学思想,致力于恢复人们的良知、良能。王阳明说:“良知”是一种先天的道德观念,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同时,王阳明还指出, 教育能够教人基本的道德准则,这种道德准则就是要求民众通过“致良知”, 将内在精神转化为道德上的自觉, 使“学者学为圣人”。因此,从培养“圣态”的目的出发, 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其中,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由于王阳明身处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的时期,因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固然会与传统儒家的思想并不一致,但从根本上说,王阳明儿童教育的理论思维仍然属于儒学范围之内,其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第二,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基于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中和”理念,其核心是“致良知”,目的是“去人欲”、“明人伦”。虽然也主张教师应该遵循自然、善待学生,但它更多的还是强调教师的训导作用,它倡导的是师生之间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和谐关系。


王阳明不仅在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新颖的观点, 阳明学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亦和王阳明成功的教育实践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对于饱受训诂词章之苦的文人士大夫来说,犹如“一时心目俱醒, 恍然若拨云雾见白日”一般, 以致王学势力后来遍及中国, 打破了程朱理学学术一统天下的局面。


写到这里,笔者联想起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因此,笔者拟对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作一简要分析。杜威生活在19世纪中后期,正值美国资本主义经迅速发展,但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之下,美国教育体制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在杜威看来,美国固有的教育制度已经与儿童现实发展需要严重脱节,因此,在进步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杜威开启了现代教育,而现代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宣称要把儿童从学校教育的弊端中解放出来。杜威强调,学校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活动的组织也应该以儿童的固有个性为出发点, 只有做到尊重儿童、解放儿童, 才能真正发挥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不仅如此,儿童中心论还主张: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兴趣,特别重视在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将儿童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王阳明和杜威都重视儿童教育,反对传统的教育方法, 但是两人对儿童教育方法改革主张的出发点却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灌输封建伦理道德, 维护封建统治, 而杜威的目的则是希望教育朝着民主社会的要求, 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从而使新生一代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第二,从教育的实践来看,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建立起了美国的新教育,而且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他的“儿童中心论”,使儿童从压迫天性的教育中获得了解放, 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五、陶行知教育思想


说道陶行知,想必对于从事教育岗位的人来说,丝毫不陌生。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探索,可以说,他的教育思想是完全建立在其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本书中,笔者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是以民众为核心,以启发大众为目的,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当今中国教育发展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要让人民凭借自己的眼睛、双手来感知周围这个世界,而不是对他们进行灌输填鸭式的教育,不能用教育压迫民众,而应该用教育启蒙他们。同时,在“教育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上,陶行知鲜明的提出:“教育即解放”,这种解放是天性的、人权的、官能的解放。


第二,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生活,教育就成了一片死海。单纯的根据教材来照本宣科往往会使学生远离生活实际,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差异感,他们会觉得学习并没有什么用,这样的学习是很被动的,没有什么积极性。对此,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在这里,陶行知强调得是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换句话说,生活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如果教育不能回归生活,就很难取得期待中的结果。具体到儿童教育中,教师就需要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儿童,鼓励儿童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儿童的生活经验,真正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从而扩大儿童视野,促进幼儿成长。简而言之,以生活教育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使得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让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入手,就能提高教育效率。   


第三,笔者拟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相结合进行论述。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课程都认为:教育兴国, 就要把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只有这样, 才能改善全体公民素质,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才及数以亿计的工、农、商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发展战略。另外,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关注学习方法的传授,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 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并在教育方法论上, 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实验的思想”, 对我们今天的实验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结语


思想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灵魂和血脉,是固定在人们头脑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其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否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衡量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核心指标。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将前人宝贵的教育财富转化为指导自身教学实践的“指南针”,笔者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反复阅读和思考历史上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在本书中,笔者通过对孔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和陶行知等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名家思想的解读和剖析,一方面,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教育文化而深深折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深感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必须植根于自身教育实践当中,否则就是一种浪费。总之,在未来的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不断读书、善于质疑、勤于写作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必备能力,唯有坚持,方能成功!



文字:康意

编辑:郝思云


编辑:田家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省兴县友兰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晋ICP备1801180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