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张凤年:观课随笔

张凤年:观课随笔

2018年12月10日 23:31:56 访问量:1444

观课随笔

张凤年

高二年级新一轮观课结束,围绕课堂教学中显性或隐性的问题或值得探讨的一些课题,谈点看法,提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高二年级教材的特殊地位

高二年级处于高中教学学段的中间地带,其教材的作用地位,有如下特点:

1、承上启下功能:高二年级知识体系往往是高一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或者是高一知识的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同时,又是高三部分知识内容的源头起点。

2、高考命题中高二知识赋分比重高:高二年级知识往往起到高一、高三知识的桥梁纽带作用,在高中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逻辑性的衔接构建中,高二知识也往往起到链接端口作用。所以,在高三命题框架体系中,高二年级知识“出镜率”颇高。高二优生高考能达线就是很好的例证。

3、高二年级教学较之高一年级教学有更大的灵活性。相对于高一,a.学生心智相对成熟;b.经历了良好的养成教育;c.积累了认知度较高的学科知识。所以,相对于高一教师更易得心应手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处理高二教材时(尤其是没接触过高一教材的新上岗教师),要去研究高一、高二教材之间知识的相关性,认真清理出高一知识的生长点、渗透点。课堂教学要挂靠高一,不要使高一知识搁置冷却。其意义在于:a.拓展教与学的视野;b.增强大范围调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高考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c.强化学生记忆、储备已学知识的意识,以提升“大兵团”作战能力。如果学生考试只能应对单元、章节小考的“歼灭战”,而没有“运动战”“集团化作战”意识,高考应试中其调用知识就会流量小、通道少,剖题、解题能力就一定不会高。

可以想象,如果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所呈现的知识过于封闭、保守,各自为政,就不会有教与学的高质量。所以,教师在处理高二教材时,多点“温故知新”,即用旧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多点“循序渐进,承上启下”,即踩住高一“实地”,探求高二新知。

二、关于自主学习

我们学校摆脱传统教学羁绊,跨出的重大一步是提倡师生共同推进“自主学、自主练”,这是顺应教改的重要举措,出发点是好的,关键是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能否到位,着力点是学生的实际行动是否有效。

传统教学的较大突破是以教学原则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现代教学着重于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实质就是学习成长发展的“学习原则”,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去规范学习行为。“学习原则”的核心是自主。

1、围绕自主谈点基本认识:

a.从国家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战略高度去思考。

人的成长规律总是从相对依赖的弱势状态走向相对自主、独立的强势状态,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激活教育者的自主意识,以缩短其走向自主、独立的成长周期。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人,面对学习任务,会主动获取信息,缜密思考,力求寻找最佳答案,并最终实现成功。以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是可靠的、长效的。其次,一个自主意识很强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面对复杂的局面,决不是畏首畏尾,束手缩脚,而是知难而上,穷尽方法,攻而破之。这样的人是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人常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在改变世界,一种人在观望世界改变,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不同的价值体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勇于改造世界的人。可见,没有自主就没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就没有责任担当,没有自主意识的人,也是一个没有战斗力的人,更不是教育方针规定培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从高考实战要求看:

学生成长发展的质量检测第一关卡是高考。考场对学生来说,从客观层面看,是一个高度独立的全封闭环境,从心理层面看是一个全自主的心理环境,可以想象,一个以被动应对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考场上他的无奈和脆弱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平时一以贯之善于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即善于独立经营学习、生活的考生,才会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考试中学会考试,才可能积攒自己的力量,拥有自己的方法;才有信心和力量面对高考考场这样一个特别的环境;才勇于去单打独斗、孤军奋斗,才有可能奋力夺关,取得胜利。所以,没有平时学习的充分自主,就没有高考的绝对致胜。

c.从学生行动看自主:

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其特征是:学生面对具体的学习命题、任务、探究活动等,能按照自己的时间限度和设想计划,利用自己的方法、举措(或习得、借鉴的方法)去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若顺利完成任务就会去体验成功,获得效能感。若发现学习障碍、百思不得其解,就能主动求助,对知识进行补漏加工。所以真正自主学的学生他必须有这样的经历:“自我设计,独立思考,亲身经历,自行监管(自我反省)”的过程。这样所获取的知识是长效而又扎实的。

d.从考纲的能力要求看自主:

考纲明确规定的几大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能力,没有那个能力是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获得的。

我们常说,学生要经历“愿学—会学—学会”这样多次的循环过程,才会有教与学的高质量。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都是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积累,不学习无以继承、发展和进步。今天的自主,关乎自己人生的质量,关乎自我生命的价值,他才会进入主动、愿学的积极状态。愿学的问题好解决,因为任何人都愿接受新生事物,都愿学习新东西,好奇是人类的本性。但是为什么在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愿学了,连本应有的好奇心也磨灭了?关键是学生长期处于不会学习的状态,才导致心灰意冷,丧失自信。尽管偶有一刹时抗争,但因无力回天,学生就会一直陷于痛苦的绝望中。会学意味着学生学习有方法和技能的依托。谁都知道,方法和技能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这就提醒教师,我们都是掌握学科知识的“过来人”,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挖掘书本知识以外隐形的东西,即“如何学?”的方法性、操作性的知识。没有学生的“会学”,往往会使学生处于“有热情,有干劲,却没办法”的窘境。有办法就意味着能自主。而“学会”是会学的结果,是学生成长的着陆点,更是长久保持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撑。

2、如何创设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

自主学不是权宜之计,是学生成长、发展之必须,今天的自主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既然如此重要,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多个层面上去抓学生的自主发展,全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

a.加强自主教育,强化学习动机

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是由内而外的,是一种没人强化、没人鞭策的自觉行为,是一种内在的需求与渴望。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强迫学生去自主,学生实质上仍处于被动状态。良好的学习动机,必须有一个内部唤醒状态,教师的真正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内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人才的质量规格与自主学习的相关性;充分认识自主学习与精神独立、个性发展的相关性;以及自主学习与人的能动性,责任担当的相关性。教师唯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常抓不懈,进行不厌其烦的教育,这样经过多次反复才可能促使学生真正感到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获得感、成就感、效能感,学习动机才会得以激活,自主学习才可能保持常态。

b.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课堂氛围。

真正能使学生充分自主的课堂,其气氛必须是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教师与学生是密切配合的,心理上是相互支持的,课堂表现是互动的、平等的、民主而又亲善的。课堂上处于支配地位的是教师,如果能换位思考,以绿叶的情怀编织课堂,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才会表现出真情实感的亲和力,学生才会有被尊重、被重视和被关爱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宽松的。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在宽松条件下,才会充分表现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充分施展。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角,才可能真正开展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去尊重学生的诉求、争议,热情面对一些看似幼稚的质疑、发问。教师的真正作用是点燃学习的火种,而不是硬性灌输,横加干涉,严厉指责。

纵观高二年级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自主练”的推进过程中,有一些教学环节待完善。

1、教学目标不够系化。课程标准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学习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所以,教学目标的呈现,要给学生以具体的学习方向和目的引领,要有实在、明晰的任务驱动,这更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指向,有效地监控、评价自己任务落实情况。所以,明确的学习目标达成,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指令,也易于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比如,“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习目标的设置:通过学习,如何判断元素化学反应的倾向性,反应的能力的强弱,反应的结果变化。如果设置成如何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意义,就不具体了。如果再设置成通过学习,充分认识量变质变的规律,以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有教育方针的味道了。目标设置概括性越强,越不利于自主学习。

一些老师自主学、自主练的教学目标设置之所以宽大而又空旷,是因为疏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不够精细,以致于不能把课程标准与课本有效的去整合,导致在课堂语言陈述中很少甚至没有课程标准的语言呈现,也就无法使教学目标明细化、实践化。要知道课程标准是高考方向的检测准绳,而教材是高考命题认知高度的依托,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2、自主学问题设置思维限度偏低

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心理学教材所列思维类别有: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任何学习过程必须借大脑全方位加工,才能使知识得以内化吸收。反观我们不少学科的自主学设置,多以课本原型的挖空充填方式呈现,训练的不是思维能力,而是训练直接观察,训练的是模仿照搬,而不是信息的获取、调用、加工。纵然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但只是浅表思考,照猫画虎。这样的自主学设置是低效、低能的。所以,自主学、自主练的设置,要立足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各种思维方式的习题,要体现在学习、训练中。

建议自主学的设置应关注以下几点:

a.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引起学生适度而又积极的思考,(深度思考更好,视学生水平而定),在思考中明确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逻辑性,学生学习若沉浸在知识的相关性、逻辑性的意义达成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进入了自主探究模式,这时学生扮演的是学习者、研究者角色,他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不断地生成,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比如:研究化学反应是为了创造财富,你会控制反应速度吗?你会衡量反应速率的进度状况吗?它不是标准的习题,但它可激励学生去有意义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一技之长,能体现学以致用。学生有获得感,有效能感,学生在不断收获中才会激励自主学习的自信。

b.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任何学习单元、章节,都是自成体系的,体系是有来龙去脉的,是有序列层次的。每个层次的问题设置要通过学生阅读填入关键性语言,诸多关键性语言的拼接,便形成了学习的认知地图或思维导图,它的学习意义在于因为有知识体系的建立,就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散乱化,凡是明确清晰的知识体系,才易于在考试检测中有效调用。一般情况是,新授课时,建立重点知识的相关体系,让学生留下纸笔记载。在习题设置中,突显重点知识的构建和运用,这样,学生做题既强化巩固了重点知识,又拓展了重点知识的运用、实践,有利于重点知识固化、重组、迁移,便于重点知识的记忆、掌握。唯有立足教材、尊重教材体系,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c.问题情境的设置,应着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任何学科都强调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能力关乎审题能力,关乎相关信息的输入,整合,调用,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阅读要求也分不同的层次:

粗读以略知大概——明确是什么?做什么?

细读以明确线索——知晓相关性、连带性。

精读以强化精要——弄通关键,抓住重点。

研读以挖潜内涵——拓展运用,体现价值。

由此看来,自主学,应立足于教材的整体结构,去触动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的阅读。倾向于精读与研读,一味的断章取义,割裂教材知识整体性,或抓不住关键,找不准重点,这样的问题设置都是有害无益的。

3、方法意识淡漠

真正衡量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标准,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能否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切实可行学习方法。方法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习方法的拥有量直接关乎学生应考的能力水平,所以,要把“备课时构思学法,上课时示范学法,辅导中指点学法”,作为指导学生的必备法宝,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付诸行动,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要素之一,因为会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途径大概是:教师明示——学生尝试——学生接纳、认同并反复运用,当然自主能力强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方法、总结方法,一个好教师不仅能传授方法还能推广学生学习的好方法,这就是专业素养。

各科教学,学习方法可能有差异,但是重视学法应该是一致的。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就是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现有实际水平,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看我们的教师在学生的阅读、笔记、作业等方面都存在方法渗透引入不到位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4、板书不够规范

板书作为文字显示的一种重要形式由来已久。

其功能:a.提供新异刺激、引起注意。

b.呈现要点或结构、触动思考。

c.为当下或后续学习提供线索。

d.形成学生的主体笔记。

板书主要形式:

a.提纲式:出示要点、层次、标题。(清晰地反映授课内容、逻辑思维和层次,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把握主要观点。)

b.总分式:出示各部分之间的包含关系。(便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c.对比式:出示各自特征,理解差异。(对比记忆理解,一举几得。)

d.表格式:出示同一类概念的不同侧面,进行分项目整理、归纳、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联系性、差异性、各自属性、一览无余便于回顾,再现。)

e.线索式:出示关键性阅读,以线条式牵头连接起来构成知识的流程图。(便于学生掌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建立相关知识的逻辑思路。)

f.图解式:出示形象构图。(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外形、结构和空间位置,以生动的直观引起丰富的联想。)

g.媒体式:出示媒体内容。(声、光、电结合,更具现场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资料借鉴:通过听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保持60%3天后保持15%

通过视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保持70% 3天后保持40%

通过视、听并用,3小时后保持90%3天后保持75%

由于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缺乏对所授知识的精细加工,以致不能高屋建瓴地出示精致实用的板书。尽管有时也在板面上洋洋洒洒地书写,但做不到层次分明,“眉清目秀”,知识的相关性、逻辑性、整体性构建不起来。这就造成多数学生不做笔记。可以想象,没有纸笔痕迹,学生的后续学习难有重点知识体系的强有力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多已遗忘,陷入“两眼摸黑”“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困境,这样的学习方式,于高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利。

5、真正的师生互动开展不力

课堂教学中,发现师生对话的形式大概有:

a.教师边讲边说边问边答:

有的教师习惯于似问非问、似答非答,满堂充斥“是不是?是吧?”、“对不对?对吧?”、“会不会,会吧?”这样的习惯性用语。这是不科学的对话方式,是一种盲目性、随意性的口头禅式的设问。学生往往不加思索地应答“是,对,会”。这恰恰是一种互动假象。学生很难为情,若不应答,会使老师难堪,课堂冷场。若应答就可能不懂装懂,盲目从众。事实上,这种方式往往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思考。

b.教师追问式

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下去,以问题来驱动课堂,教师支配着问题的引导方向,学生在答疑,释疑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出示问题的解决答案,这种教学方式,解决问题的主角是学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积极的意义。但仔细想来,这种追问式教学,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由老师支配、驱动、追问下进行的。这种教法的先进性是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层层展开,步步为营,最终达成问题解决,实质也是一种方法引导。

c.学生质问式

在宽松平等的民主课堂上,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在自己深钻细研,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有歧义,或认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及时向老师显示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以学生的提问主导教师的教,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质问去针对性地亮明自己的观点,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师生对话的方式,是以学生老师的或主动,或被动的交互形式进行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更有利于推进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上,鲜有学生主动提问的,应引起教师的关注。我们常谈,学生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学习一定是主动的、积极的。发现问题意味着不是浅表性阅读,分析问题意味着在独立思考,而解决问题意味着成熟、成长,一个能积极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师,他也一定是乐于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是值得推崇的。

观课还在进行中,希望大家对随时提出的问题加以关注,并积极参与研讨互动,共建和谐高效课堂。

编辑:康亚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省兴县友兰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晋ICP备1801180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