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书香友兰】王璇老师: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章有感

【书香友兰】王璇老师: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章有感

2021年11月27日 23:43:28 访问量:3292

从生物起源和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生物能够更新维持自己。所谓更新,便是在生存挑战中,虽然容易被优势力量所压倒,但是它仍然设法使作用于它的力量,变为它进一步生存的手段,进化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维持,就生物个体而言,是生物充分利用周围的力量,为它们自己的活动而征服并控制各种力量(联系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东西方文明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知不同,西方在于‘控制’、‘征服’,而中国讲究因势利导,疏而导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而对于生物物种来说,繁殖延续着整个群体的维持。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不断的重新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使生活延续。而生活不单单指的是生存,对于高等动物的人类来说,“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工作——这是人类文明在历史发展、社会变革和不断创新中口耳相传——我们归结为“经验”。人类的信仰、理想、希望等等的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生存的更新,所以任何经验的延续就成了问题。该如何把经验在不断变化更迭的社会中延续下来呢?所以人们在摸索中,出现了传统文化中师徒相传,“XXX”派传人、“XXX”派弟子等文化现象。再发展到后来,更加规范化——教育(这里指狭义)就出现了。



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延续一种基因,延续一种学说,延续一种流派,延续一种理论,延续一种制度,延续一种生活方式,延续一种文明。给文明以岁月,而不是给岁月以文明。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幼儿与很多低等动物幼崽比较起来,基本的生存能力相差的多得多,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才能获得。所以,只有通过教育,在代代相传的千万年中,人类才能够维持更新自己。


在一些科幻小说中宏伟的叙事背景下,未来的人类新出生的小孩的设定是一出生就具有人类一切的技术、艺术、科学和道德的,获得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短时间内就能够把人类积攒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全部掌握。看着确实让人很是崇拜向往,但是这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人类认知水平发展的。社会通过思想和实践传递,社会的更新不是自动的,需要付出各种成本代价,而是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教育传承,而这个过程是螺旋上升的。所以基于此我们就知晓了科幻世界的魅力所在。


那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不能提前设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会做什么,而是需要切合学情耐心的引导教育,不可拔苗助长。



所以,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生活的延续就是生物对环境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在生理学层面,为了使物种得以延续,生物通过进化变异来更好的适应环境并繁殖把这种适应延续给后代。在社会学层面,“生活”的含义不再仅仅指生存,而是包含有丰富的“经验”。社会的变革、社会群体的更新,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经验的变革,为了延续经验需要教育去传承发扬。


社会在传递、在沟通中生存。人与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共同生活,一起做事,相互影响。通过言语或行为的传递、沟通,形成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只有成员之间产生目的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顾及他人的情绪的和理智的倾向和同意,才能产生真正有效的沟通。这种共同生活,扩大并启迪经验,刺激并丰富想象,所有的成熟的成员和未成熟的成员相互影响,同呼吸共命运,推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共同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由于成熟的人和未成熟的人,彼此成就不等,所以教育年轻人成为了一种必要。



社会的继续生存,必须通过教导和学习,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便从生活中应运而生。学校把经验整理成一定的次序和形式,使经验最容易传达,因而在教育年轻人、传递文化经验最为有用。学校成为了传递的重要方法,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相对表面的手段。虽形成班级,可并不产生有效的沟通从而成为真正的共同体;虽设计各种活动共同做事,但并没有以兴趣为导向激发起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虽符号化公式化效率高,但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不知其来龙去脉,只记得表象。教育脱胎于社会的沟通,形成专门的机构学校,但现状是,教育脱离生活和社会,变成符号化的,抽象的间接经验,舍本逐末,只一味地追求高效率。


杜威所说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是沟通在教导年轻人、指导社会生存的专业化。


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不以教师的权威压迫学生,不以教鞭戒尺来威胁学生,不能与社会生活割裂开了,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创设情景,在共同做事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产生目的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扩大并启迪经验,刺激并丰富想象。


一切沟通就像艺术。一切教育就像艺术。






图片:李慧彪

文字:王璇

编辑:郝思云



编辑:田家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省兴县友兰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晋ICP备1801180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