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谈文学 > 【叶嘉莹谈杜甫】(二)诗的声音

【叶嘉莹谈杜甫】(二)诗的声音

2018年10月29日 14:40:25 访问量:1817

诗的声音:叶嘉莹先生讲杜甫(二)章黄国学

“要把你的声音给这首诗!”今天,我们来听听叶先生讲述中国诗歌的声音吧!

诗的声音

/叶嘉莹

上次我们讲到杜甫诗是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集大成。而近体诗是非常讲究声音格律的。我想在正式开始讲杜甫的具体作品之前,先讲讲我对中国诗歌的“声音”的看法。

我在讲中国诗歌吟诵与兴发感动之间的关系时曾经说过,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连西方教诗的人都说“要把你的声音给这首诗”。你要用自己的口,把诗读诵出来,而中国古代还讲究吟唱,《周礼·春官·宗伯》中就有“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的话,就是说,要背,要吟诵。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所以从《诗经》、《离骚》开始,中国所有的古典诗歌都是可以吟诵的。这些古典诗歌虽然可以吟诵,但最早的时候没有“四声”的讲究。“四声”就是平、上、去、入,而且还要分阴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可以有八种声音。广东朋友跟我说,他们可以分出九种声音来,我不会说广东话,不能够分辨。“四声”是怎么发现的呢?那是在中国魏晋的时候,佛教流行,人们要翻译佛经,佛经中有很多梵文,我的别号叫“迦陵”,“迦陵”的梵文是什么?是“迦陵频伽”,我怎么取了一个梵文的名字呢,这里面有一段因缘,今天没有时间讲了。因为佛经也是讲唱诵的,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注意读音。

我曾经到一座庙里讲过陶渊明的《饮酒》诗。那座庙里的客房是靠西边的,僧人们每天在东边的大殿里唱诵。他们都起得很早,天不亮就开始唱诵。我很好奇,也很早就起来听他们唱诵。大殿里面晨光熹微,非常美丽。我写了一首诗:

 

陶潜诗借酒为名,

绝世无亲慨六经。

却听梵音思礼乐,

人天悲愿入苍冥。

 

因为我在庙里讲的是陶渊明的《饮酒》诗,其实,陶渊明的《饮酒》诗只是借“饮酒”做诗的题目,他不是真的想饮酒,诗里面写的都是他对人生的思索和考量。所以我说“陶潜诗借酒为名”。《饮酒》诗的最后一首中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陶渊明说,绝世之下,对于中国的六经没有一个人再去诵读了,所以“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说的是孔子,“弥缝”,就是把破碎的礼乐整合起来,再使它归于古代的纯正。这就是杜甫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绝世无亲慨六经”,绝世之下没有人再亲近六经,“慨六经”,我为这六经而慨叹。“却听梵音思礼乐”,我听着僧人们梵唱的声音,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说到做人,孔子的理想是,你先要读诗,养成一种敏锐的、善感的、关怀的,不但关怀人类,而且关怀草木鸟兽的这一份关怀的爱心。“兴于诗”,是诗歌使你的心灵没有僵硬,没有死去;“立于礼”,你想要保持住你的一颗善良的心,就要守住礼法。可是你如果把礼法当作囚笼,当作一种限制,那你虽然守住了礼法,但是你不快乐。所以要“成于乐”,是音乐使你的希望真的完成了,你在遵守礼法之中能有一种快乐、一种和谐。这就是礼乐之为乐。古人在聚会时,“金声而玉振之”(《孟子·万章下》),先敲钟后击磬,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然后再开会,所以在会议上不至于争吵。

我住的那座庙里,僧人在讲佛经以前,先要唱诵,也要击鼓敲磬。我从西边的客房向东边的大殿走,一路上都可以听到梵唱的声音。我听了梵唱的声音,就想起了孔子所说的“礼乐”的教化。“人天悲愿入苍冥”,“人天悲愿”,孔子所说的永远是在现实之中的事情。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篇》)?孔子是要让人们认清现实,把现实之中的事情做好了以后再说其他的。孔子也没有否定超现实的世界,他只是说那不可知的归于不可知,你先把现在你应该做的做好。可是,佛家讲有一种超越于现实的东西,孔子的“汲汲鲁中叟”的愿望,释迦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救世的愿望,都是出于一种悲心,悲天悯人,他们看到了众生的愚昧、众生的痛苦、众生的罪恶,所以我说“悲愿”,是由于悲天悯人而生出来的一种愿望,这种从悲悯之中生出来的愿望“入苍冥”,都随着梵唱的声音飘到天上去了。

我听着梵唱的声音,走进了佛堂。僧人们每天早晨梵唱的是什么?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一部很长的经书。你打开《华严经》的第一篇,看一看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拼音!告诉你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念。所以你要知道,当佛教梵文的翻译传入中国以后,由于中国人要找到那种梵文的声音,所以中国人才开始注意到拼音,注意到字可以用拼音来注出它的读音,也才注意到“四声”。注意到“四声”之后,诗人们就发现,如果一句诗中的字都是一个声调就不好听,比如说:“溪西鸡齐啼”,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看懂,早晨,水那边的鸡都叫了,可是这一句你念起来,不好听。所以诗人们就有一种反省,诗要怎么作?一句中的字要有平仄声的间隔,这样在声调上才好听。于是到了南朝,沈约有《四声论》,定了平仄的四声。如果用现在我们国语的读音来说,第一声是阴平,第二声是阳平,第三声是上声,第四声是去声。可是中国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和现在的国语的四声不同。总而言之,中国人是从佛经的翻译注意到了四声。

一个朋友跟我说:“我有作诗的冲动,但是没有受过作诗的训练。”这真的是很可惜。你们愿意学作诗,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是我要劝大家,如果想要学作旧诗,一定要先把字的平仄弄清楚,而且要注意节奏、声调、押韵。你们可能觉得很困难,我告诉你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过,你如果想要学作诗,那你至少先要背一百首诗,要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开笔作诗。不然的话,你真的是掌握不了旧诗的声韵。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教小孩子学习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他还不理解的时候先让他学会。”比如说让小孩子背“九九表”,你就只管让他背好了,你不用跟他比划,告诉他这是两个,两个和两个加在一起就是四个,不用这样,你就让他背,他背熟了自然就会了。成年人学习时,就像《圣经》上所说的,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就糟糕了,很多成年人看一首诗,不是直接地去体会,而是去查典故,查作者的生平。其实,你不用管那些,你就直接背好了。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诗的格律。我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格式,很容易记住。我用一条横线(—)代表平声,用一条竖线()代表仄声。五言诗的A式:— — —∣∣∣∣∣— —。B式:∣∣— —— —∣∣—。大家只要记住这两个格式就可以了。你如果作一首五言绝句,你就把A式和B式连接起来:— — —∣∣∣∣∣— —。∣∣— —— —∣∣—。这就是一首五言绝句的格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就叫做“平起”,“平起”不是指第一个字是平声。如果把B式和A式连接起来:∣∣— —— —∣∣—。— — —∣∣∣∣∣— —。因为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所以这是“仄起”的五言绝句的格律。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要提问了,如果作七言诗怎么办呢?七言不是比五言多两个字吗?这两个字加在哪里呢?要加在前面。“— —”前面加“∣∣”,“∣∣”前面加“— —”,很简单。七言诗的A式就是:∣∣— — —∣∣— —∣∣∣— —。B式:— —∣∣— —∣∣— —∣∣—。七言诗AB是仄起式,BA是平起式。律诗的格律是什么样子呢?就是ABAB,把绝句再重复一次就是律诗了。这就是近体诗的格律。

编辑:康亚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省兴县友兰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晋ICP备1801180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