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刘瑞琴老师:《富裕中的贫困:19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读书札记

刘瑞琴老师:《富裕中的贫困:19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读书札记

2022年07月30日 19:43:48 访问量:2539



《富裕中的贫困:19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是京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丛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家宏编著。19世纪英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给其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在化解这一社会问题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郭家宏教授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书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以工业革命与英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发展为题,论述了19世纪英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源与这一问题加剧的危害。贫困首先被看做一种经济现象,它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同时贫困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一系列经济社会的特征。然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贫困的概念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中世纪时期,穷人被看做是最高美德---谦卑的化身,中世纪教会甚至认为贫穷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为它为千千万万渴望拯救的信徒提供了施舍的对象:穷人。16、17世纪,英国开始把穷人分为“自愿贫穷者”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两大类,并认为前者是“危险的”,应予以打击,后者是“值得同情的”,应予救助。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在英国,贫穷并没有被看成是一个问题,而是被看成相当比例的人口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通常把懒惰这一名词与穷人混淆起来,许多中产阶级的人甚至认为贫穷是上帝对懒汉的惩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贫苦才开始被看成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的出现,使英国的社会财富急剧增长,英国的工业不仅在欧洲乃至世界都获得了领先地位,成了世界工厂。不仅如此,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了一个城市国家,中世纪时期田园般的农业社会被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取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加剧。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并没有使每一位英国人都分享到,社会财富的极大富裕也没有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平民获得生活必需品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大部分集中到了有产者的腰包,下层阶级并没有享受太多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好处。到维多利亚中期,也就是自由放任到达顶峰时期,英国贫富之间的差距也达到了最大。

贫富差距的拉大使英国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贵族与新兴的中产阶级垄断了大部分财富,他们变得越来越富有,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生活水平低下,其中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反而大大下降,这些人构成英国社会里一支庞大的贫困大军。正如汤因比在其《英国工业革命的文学》中所说,“工业革命也证明了,自由竞争可以创造财富,但不能创造幸福。”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人这个庞大的阶级。机器代替人工,不仅是工人工资极低,同时也出现大批失业人群。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与贫困相伴而来的是贫民居住条件的极其恶劣。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19世纪英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社会分配不公、工人工资低下;二是大量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存在;三是多子女、个人习惯不良、生活不节俭。在此,笔者认为,英国在19世纪贫困状况加剧之前对待贫困的观念也是致使贫富差距严重的重要原因。中世纪时期,贫困在英国被视作是必要的社会群体;中世纪之后,大多数贫困人口在英国也被简单地看做是由于个人懒惰、不作为而造成的,很显然,这种对待贫困的观念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19世纪贫富差距问题的加剧,给英国造成了重大危害,这些危害集中表现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英国社会犯罪率大大升高、贫民居住环境恶劣、城市公共卫生状况恶化。

第二章集中论述了19世纪英国的贫困与济贫问题。为了避免因贫困问题而造成的危害,也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首先,英国政府通过《济贫法》,建立起一套经济制度,对贫民进行救济。《济贫法》是英国政府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来干预贫困问题。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也就是“新济贫法”。新济贫法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建立济贫委员会、济贫会及其管理以及包括济贫委员在内的各级极品管理人员的产生、职责等方面的规定。其次,根据新济贫法的规定,19世纪英国建立起济贫院,这也是新济贫法的核心。然而,新济贫法的主体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的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问题的;另外这一时期英国济贫院却是以救济为主,而不是以预防贫困为主。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救济是无法本质上解决当时英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贫困问题以及导致贫困的原因也越来复杂,仅仅依靠原有的立法和济贫方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英国的贫困问题。正如利物浦慈善家威廉·拉斯博评论到“……(济贫院)作为公共慈善制度,它是失败的。”

第三章论述了英国社会经济改革与贫富差距化解。19世纪下半叶,英国国内对贫困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严峻的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不断改革的政策,通过改革财税政策,加大对富人征税力度;通过教育改革,使工人阶级素质得到提高,为其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公共卫生和住房改革,改善工人阶级的居住生活环境,从而逐渐化解贫富差距急剧发展带来的恶果。

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在英国贫困并没有被看成是一个问题。直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人的贫困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再将个人道德堕落视作为贫困的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工业部门投资锐减,失业率攀升,这又加剧了贫困现象。在此情况下,英国社会各界对于贫困问题提出一致意见,都指出国家有责任干预贫困问题,强调国家干预并解决贫困现象之必要性。此后。英国政府济贫政策的理念也由惩戒转为政府救助。在具体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实践中,传统济贫机构的缺陷和政府权力逐渐扩大的事实,使人们在济贫方式上更加看重国家主导干预贫困问题,并对国家提出了更高的济贫要求,要求同时注重对贫困者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救护,这也显示了英国社会的进步和济贫思想的发展。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实际操作上,英国政府主要采取了财税制度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来化解当时的贫富差距。首先,19世纪下半期英国开始进行财税制度的改革,即“向富人征税”。19世纪下半期,随着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英国开始步入民主国家行列。政党政治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经济领域,传统的税收政策有所变革,初步形成了对世界各国现代化税收体系影响极大的征税机制和原则,重新征收所得税,开始征收遗产税,并对教育、住房和公共事业部门加大拨款力度,以此缓解穷人的压力,提高穷人的素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其次,英国也通过基础教育的改革来化解当时的贫富差距。19世纪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并称雄世界的世纪,也是英国教育大发展的世纪。在此期间,英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措施干预教育,使教育从宗教和慈善组织手中转为以国家为主导。由于国家的干预,更多工人阶级的子女得到了较好的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既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也是工人阶级摆脱贫困的一条路径,为英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论述了中产阶级、工人阶级与贫富差距化解。19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不断加剧,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工业革命中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一直通过自身努力,来化解贫富差距发展带来的影响。19世纪是英国民间慈善飞速发展的时期,中产阶级是慈善活动的主力,他们举办的慈善组织兴办医院、学校,救济贫民。工人阶级则通过友谊会、工会、消费合作社等互助机构进行自救。这些来自民间的慈善和互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贫困问题上的缺位。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事业得到极大发展其原因是值得深思的。首先,对19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的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传统思想中帮助穷人、“善功得救”的理念。正如我们在第一章的论述中所见到的,中世纪时期,英国的穷人被认为是是最高美德---谦卑的化身。因此,“穷人是圣洁的”,他们的祈祷最为上帝所喜。17世纪初,一位英国牧师这样解释这种馈赠关系:“富人通过施舍赈济穷人,……但穷人通过向上帝祈祷回报更多,富人因此在今世更有福分,而且还会获得来世永生”。这种思想在18世纪的福音运动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并对19世纪产生巨大影响。其次,对于社会革命真正的、持久的恐惧也是19世纪许多英国人之所以愿意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慈善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也是灌输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途径。有产者所谓的“道德责任”心理和感情因素与社会动机混合,构成了19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本书,作者从19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的起源入手,分析并论述了该问题的起源、发展以及英国解决该问题的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它弥补了史学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空缺,将19世纪英国的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其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训,贫困以及由贫困而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自古就是不容忽视的,解决好这一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大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如果是大批人陷入贫困、绝望的境地、使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那么,现代化便没有其存在的意义。





文字:刘瑞琴

编辑:李慧彪


编辑:田家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省兴县友兰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晋ICP备1801180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