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教研叙事】赵苏琴老师:友兰中学地理组关于“观察土壤”的集体教研叙事

【教研叙事】赵苏琴老师:友兰中学地理组关于“观察土壤”的集体教研叙事

2022年01月22日 23:50:16 访问量:1621


何为教研叙事?简单回答就是讲述教研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通过讲述教研教学故事,展开对课堂教学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从而发现在教与学中的问题,并对此做出反思,以促进后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本着快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操作流程,优化自主学练,提高教师教研能力。近年来,兴县友兰中学在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改革措施,即教研活动按照“四阶段六环节”流程设计,课堂教学以“三元五步”为核心实施,并且已初见成效。为了展现地理组的教研过程及教研成果,2021年12月21日~22日,高一地理组携高二地理组教师举办联合教研活动,同时,裴章生校长、牛耀光顾问、温立军主任、冯文良老师等参与指导教研活动。此次教研活动由高一地理组组长张静春老师主持,王丽蓉老师主备,备课内容为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观察土壤”。此次教研活动完整地实施了“四阶段六环节”流程。



一、教研活动准备阶段


(1)定题

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张静春老师确定5.2土壤为主备课题,并确定王丽蓉老师为主备教师。


(2)备课

王丽蓉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首先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将课程标进行了分解,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据此设计教学过程和环节,在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备课过程中,王丽蓉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各地理教材版本(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学科网等,比较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容区别,尤其在图片的选择上,博采众长,选择最有趣、最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图片。除此之外,王丽蓉老师利用网络资源,观看学习其他老师的一些讲课方法和技巧。考虑到土壤教学的地理实践性,又鉴于时间、空间限制,王丽蓉老师下载了关于土壤的一些实验视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难以实地观察的不足。对于自主学练的制作,王丽蓉老师借鉴2021年12月15日高二数学组教研内容,然后对本节课学练反复修改,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均进行认真推敲和打磨。



二、教研活动实施阶段


2021年12月21日上午,高一、高二地理组举行联合教研活动。由张静春老师主持本次教研活动,王丽蓉老师通过说课向学科组教师讲述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说明编制自主学练的思路和内容选取原因。然后由学科组内各教师畅所欲言,研讨此节课各环节推动是否合适,各活动设置是否合理,各题目有无争议等。


(1)说课

王丽蓉老师从教材分析、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方面介绍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中着重介绍了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她简要分析第五章“植被和土壤”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提出本章中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进一步确定本节土壤的学习目标,分别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常见土壤的颜色、质地和剖面构造;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通过材料,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王老师又分析了高一学生学情,从学生特点和学生知识障碍两方面进行分析,依据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教学时多采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本课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新概念较多,学生对其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多引导学习,尽量使其简单化、直观化。考虑到这些学生特点,王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水平2或水平3的要求。因为高考考的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为此王老师比较不同教材,王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翻看不同版本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把控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素材,不同版本之间可以博采众长。本课中,王老师比较了不同版本之间的插画,选择最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图片,既能吸引注意力,又可以诠释相关知识。


就核心素养而言,王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注意运用图表、示意图和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概括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其综合思维。同时,结合土壤颜色,引导学生认识各地土壤类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和解释典型区域的土壤自然现象,培养其区域认知能力。对于地理实践力,通过观看土壤实验视频、培养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王老师将“观察土壤”的重难点结合到一起,分别是不同质地土壤的性能、耕作适宜度的差异、土壤剖面构造的分层以及每一层的特点。


接下来王老师又介绍了这节课的教法学法。在此之前,王老师分享了她设计本节课的策略。根据新课改精神,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观察、实验等实践性活动为基础展开教学。教师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实验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自主学习、总结实验结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基本概念,课中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总结,形成对土壤的初步认识。王老师对本节课的教法共3种,分别是:创设问题情景(利用五色土,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其探究心理);案例分析法(利用华北地区夏季多雨,雨季积水导致玉米死亡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土壤成分的理解);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课本来分析砂土、壤土、黏土的不同特征,归纳出不同质地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针对学法,王老师用了2种,自主学习(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如土壤、土壤剖面的概念可以自主学习并思考)和合作探究法(结合教材图文资料,交流探究不同分层土壤的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


王老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了4个环节,情境导入——新知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反馈。展示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与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图,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观察土壤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新知学习中在课本P88第一段标注土壤概念的关键词。通过视频实验的方式,思考土壤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引入雨季积水导致玉米死亡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土壤组成成分的理解。播放不同质地土壤渗水、通气视频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砂土、壤土、黏土的区别。讨论关于森林土壤剖面的一些问题:1.为什么有机质层和腐殖质层为黑色?2.为什么淋溶层颜色浅,而淀积层颜色深?3.表层土壤和底层土壤疏松状况有没有差异?并补充基础原理。最后进行课堂训练以评价反馈,王老师从易错点、巩固知识等角度选择了4道判断题和2道选择题。考虑到土壤学习的实践性,王老师还安排了课后实践任务:1.课后利用教室网络搜集相关视频或新闻,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2.利用周末观察家乡的土壤情况,用文字或图片记录观察内容。王老师还对自己的课堂时间进行了分配。引入新课(2分钟);土壤的概念与组成(8分钟);不同土壤质地特征(12分钟);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14分钟);课堂小结(2分钟);板书设计(2分钟)。从时间安排上可以突出王老师授课重点。


最后王老师还展示了她的板书设计:


土壤及其形成因素

一、概念

二、组成

1.矿物质;2.有机质;3.水分和空气

三、土壤颜色

四、土壤质地

五、土壤剖面构造


就笔者而言,王老师的说课过程十分顺利流畅,内容完整,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借鉴。


(2)议课

议课环节由张静春老师主持,因高二年级已经上过本课,故由王平公老师进行首评。王老师对本课教材编写的设计思路、本课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设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说,土壤这节内容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新。而且必修一这本教材各章节是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思路设置,从宇宙——大气——水——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内容阐述地球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整个高中只有这节课会学到土壤的内容,所以比较重要,尤其后面的“土壤养护”。土壤这节如果2课时完不成,建议3个课时。在教学设计上,王老师指出,因条件有限,实地观察难以实现,王丽蓉老师用视频、图像等手段也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王丽蓉老师在“观察土壤”这节课上对于土壤成因的处理,应该让学生了解为主,难度不宜过深,就自主学练中北京公园五色土的导入为例,强调只说颜色区别,不讲原因,因为学生知识储量不够。王老师还指出,对于土壤,与学生生活距离远,尽量以教师讲述为主,同样还是以自主学练中关于土壤质地的内容为例,砂土、壤土和黏土各自的特性判断,需要老师讲解,或者举例子说明,壤土可以将其作为白面来类比,透水性能以和面类比,砂土可用沙子类比等。通过举例说明各质地土壤的特点,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就题目而言,去掉关于土壤成因的例题。此外,王老师还点评了优点,王丽蓉老师情境导入、PPT制作等方面设计很好,并且亲和力强,对于土壤剖面图的选择也很好。


贾伟丽老师认为,对于“土壤观察”这节课,设计难度有些深了,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会放弃听课。“土壤观察”主要是需要学生对土壤有大致地了解、感知和感受。对于土壤剖面的设计,应该以老师讲为主,重点在一些专业名词的记忆。另外,教学活动中的图片、视频较多,可能会出现时间紧张的问题。


李和平老师认为,王丽蓉老师的教学设计环节衔接比较好。他指出,本节课的目的必须从实践中获得,学生需要会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李老师也举例说明土壤质地,以土豆种类为切入点,沙土豆和脆土豆的例子反映土壤质地。


杨芳老师认为,应该强调对土壤概念的辨析,可以举例来说明。


白俊晓老师认为,王丽蓉老师的板书可以框架形式呈现,可以简单一点。另外,白老师同样就老师们讲到的土壤颜色成因的取舍做了分析,他认为土壤颜色的成因可以适当地提一提,简单为主,可以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内容有很好地呼应。


在各位老师发言的过程中,温立军老师和张静春老师就每个老师的发言随时讨论,温老师评价此次说课,过程很流畅,环节比较完整。他还着重提出,高一必修一的课程以常识教授为主,难度不宜过深,“观察土壤”这节课,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使学生对土壤概念、土壤颜色及土壤质地等方面有一定的感知。张静春老师评价王老师的说课内容很全面,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她就土壤肥力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肥力问题知识点复杂,难度较大,不适宜高一学生,故在自主学练中删除相关部分,替换与课程内容衔接更紧密的题目。谈到土壤概念时,张老师着重指出,区分土地与土壤,以使学生对土壤的概念更深刻。各位老师就本节课难度及深度进行了分析,各个知识点讲到什么程度,拓展到什么深度都进行了描述。就土壤概念而言,简要介绍其关键词。土壤可以简单分析其成因,以便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前后呼应。此外,温老师和张老师特别赞成王平公老师对土壤质地讲解时加入日常生活事例的教授方法。而且此方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在最后阶段,裴校长对本次教研实施做了总结评价。他说,本次教研是继历史组之后的第2次联合教研,地理组的集体备课氛围很好,讨论很热烈,大家都能自由交流,这就是我们教研活动设想的目的,遇到困惑都应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裴校长还说王老师是一个很有潜质的老师,新教师通过参与此类活动,能够向老教师学到更多经验,有助于快速成长。在讨论课程难易度上,裴校长指出,要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在教授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欲速则不达,教育是慢功夫。在自主学练制作上,裴校长强调要注意模板统一,在字号、字体上做修改。


作为一名新老师,笔者从本次议课环节中获得很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在教授一节课前,首先应该理清楚本节课的地位,并且要捋顺课程内容的设置逻辑,就“观察土壤”而言,逻辑应该是观察事物普遍的顺序,从外到内,从视觉到触觉,把这些厘清楚的话,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会观察土壤,也会观察其他事物,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思维构建。另外,还学到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比如讲述晦涩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举例辨析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处理教学难度时,课程标准是一个准绳,另一个是关注学生学情和最近发展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希望我可以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多多向前辈教师学习,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三、教研活动总结阶段


结课

结课环节由张静春老师组织,根据各位老师提供的宝贵建议,将对自主学、练修改定稿,张老师指出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集思广益,使本节课的五步教学实施更加完善。张老师还对以后的备课提出几点建议:1.在准备阶段,应该精心研读教材,熟读课标要求,结合学情,找准每节课内容的重、难点。2.在备课过程中,针对本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借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培养什么样的综合思维能力,怎样设计教学更合理、更有效地展开小组合作交流,以便抓住重点,突破难点。3.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试着推行大单元集体备课。



四、教研活动实践阶段


展课


教研活动实践阶段主要是展课的过程。2021年12月22日上午,王丽蓉老师在高一年级2111班进行了展课,即课堂教学。高一、高二地理组教师均有参加,并且邀请到裴章生校长、牛耀光顾问、温立军主任、冯文良老师到场进行观摩指导。王老师的教学正在将学校提倡的“三元五步”高效课改模式付诸实践。


王老师在授课之前已经让学生自主预习过相关内容,所以在课前学生对此内容已有一定了解。随着课堂铃声响起,本节公开课正式开始。首先王老师播放了一个植物生长的短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用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随后王老师让学生们齐声朗读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后,王老师展示名为“北京中山公园五色土”的图片以导入新课,同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土壤颜色分布图,让学生们思考不同颜色的土壤有何差异,并且在观察土壤时需要注意什么?这里王老师没有采用书中自带的新课导入内容(印第安人对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改良),我想应该是想用学生更为熟悉的事物让其产生好奇心,从而开始集中注意力。随后,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将手机APP中的实时景观展示在黑板上,带领学生领略其他地方的土壤颜色。有老师认为,此项环节有些没必要,同学们对土壤颜色的学习目标已经达到,用手机APP展示会转移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随后王老师又讲解了土壤的概念、土壤的成分、土壤的颜色、土壤的质地和土壤的剖面结构。对于土壤成分的教授,王老师采用视频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法实地教学的缺陷,这样的教学也能使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进一步的理解。接着王老师趁热打铁,用雨季积水导致玉米死亡的案例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土壤的成分。这里个人觉得这个安排很好,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初步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跨越。接下来就是对土壤观察的三个方面。一看颜色,王老师展示了四幅图片(黄土、黑土、红壤和紫色土),直观地说明了土壤的颜色。二看土壤质地,同样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展示砂土、壤土和黏土,随后王老师播放了不同质地土壤的渗水性实验视频,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填写不同质地土壤的特性。个人认为,这里的探究活动不能称之为“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应该是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个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等,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个人认为可以设置一些关于土壤质地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沙地西瓜特别甜的原因、红壤质地黏重怎么改良?这些问题经过老师引导,学生是可以理解掌握的,也就是能够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土壤剖面的教学,王老师对比理想的剖面图和实际生活中土壤剖面,旨在让学生明白平时在书本上学到的与实地内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同时,王老师对剖面的每一层均有解释讲解,主要以老师活动为主,学生主体性不够,老师迫切完成教学任务,忽略学生的学习情感。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展课过程顺畅,讲课流利,亲和力强。王老师汲取了12月21日集体教研活动评课环节老师们的建议,修改了自主学练的部分内容,板书设计更加简洁系统,也对教学难度做了适当地处理。有些不足的就是老师占据课堂大量时间,学生活动探究时间短。我想这可能是老师们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的问题。对于自主学、练的设计,有老师提出要推敲其中的用词,比如“新知探究”,新知是已经确定的,不需要再进行探究,可以改为“新知预习”。另外,在问题设置时尽量明确,比如“观察土壤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范围有些宽泛,问题设置的本质是想问观察土壤从哪些方面来看?如果按照第一个问题,答案则有很多,可以从安全、土壤内容、环境等方面来说,并不是设置这个问题的初衷。


王老师的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她对于本课的设计思考并没有结束,12月23日,王老师根据老师们给出的评课建议,又给2111班补充上了一节课——观察家乡土壤。王老师与李和平老师不辞辛苦找到一些土壤标本,对不同土壤样本进行整理、分装和标号。王老师将其带到课堂中,让学生分组依次观察5种编号的土壤样本,根据前一天所学知识,亲自感受、触摸土壤,试着亲自辨认土壤类型或说出土壤的特性,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我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同学们对土壤质地及一些成因会有很深刻的记忆。王老师克服困难,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可以促进教学的条件,这种教学精神很值得我学习,教学一直在路上。



五、本次集体教研活动感想


对我来说,本次集体教研活动收获颇丰,尤其是这种形式以及老师们畅所欲言的氛围,让我切实觉得也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了,这个团队真的很和谐,很荣幸可以加入到这样一个团队中。结合一个多月的教学,简单聊一聊自己的感想。


个人觉得这样的集体教研活动十分有意义,尤其高一、高二老师联合教研,高二已经经历过,可以给出很有建设性的建议,特别是新教材处理上,如何对接高二的文理分科?教学难度的把握、教材新内容的补充、自主学练的制作疑惑等,这些问题高二年级当时也经历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常会看的更远。个人在上课时总是把握不好重难点,什么都想讲,恨不得学生们马上就能达到高考的难度,没有考虑到学习循序渐进原则,忽略了高一学生认知未达到高考的程度,这样反而使学生们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样的活动能够及时纠正我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我了解学生们的学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然后因材施教,可能会获得更有效的成果,比如,讲课多举例,与生活贴近一些,尽量不要“高高在上”,使书本上冰冷冷的知识充满活力,总之,“接地气”很重要。


老师们议课环节中,对待每一个问题都非常认真,大到教学活动设计,小到字词的使用等,老师们这种认真敬业的精神深深感染我,我想在这种氛围下,任何人都会认真起来,认真了,我们才能进步,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另外就王老师课堂上学生活动探究时间短的问题聊一聊。我想这是老师们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的问题,对于课程内容,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内容,都“倾倒”给学生,让他们的想法与自己的教学目标一致,赶紧把课进行下去,殊不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抑制了其“新鲜、天真”的想法,久而久之,对其创新能力培养也有一定阻碍。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老师都能注意到这方面的内容,也想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奈何束缚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等,这些东西似乎把老师们“绑”死了,学生们则被“框”死了,导致我们的课堂有些无聊,课上总会出现睡觉、聊天、走神等现象。总结一下就是老师们“滔滔不绝”,学生们“呆呆不学”,这就与佐藤学教授倡导的“润泽的教室”相差甚远,老师迫切赶进度,难以实现“倾听”学生,“倾听”成为我们课堂的“奢侈品”,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自然就打折。


对此,友兰中学及老师们也在行动,我想学校近年来不断推进“三元五步”教学模式的目的就基于此。“预习新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交流、练习反馈、及时补救”这五步正是想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但是理论和实践还是存在一定距离,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自主学练制作质量、老师使用过程、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使理想的教学打折。因为老师们相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教学会打折,他们依然在坚持进行改革。对于我自己来说,一个新老师,没有教学经验,一方面希望可以按照佐藤学教授提倡的营造“润泽的教师”,尽量组织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课堂,努力“倾听”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并做出合适的“应对”,想要使课堂尽量和谐轻松;另一方面,考虑到高中学生面临考试压力,我也面临着教学任务、教学成绩的压力,不得不加快课堂进度,甚至可以说是在赶着学生往前走。我也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效果并不好,我不否认自己目前教学能力有限,难以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很有趣,备课不是很充分。除此之外,我还发现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把大量时间给学生,他们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嬉笑打闹、聊天、发呆、看小说,这样的教学似乎就成了《静悄悄的革命》中的“主体性的假象”,与我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对此也是十分困惑。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勉强学习”与“蒲公英式的学习”?初步尝试收效甚微,不代表我就此放弃,我将继续努力向前辈们学习,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育教学知识,还是教学方式,等等,不断充实自己后,也许在组织教学、授课方式上会游刃有余,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到学生身上,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素养等,以便将其推向主体地位。


讲在最后,在新课程全面深入的推进中,如何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与学的系列固有概念、习惯性、确定性和平衡性,是每位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且需长期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它迫切要求中学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研究型”教师。始终关注学生们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我们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尽心教育,静待花开。




文字:赵苏琴

编辑:郝思云



编辑:田家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省兴县友兰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晋ICP备1801180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